-
日本对风俗业的暧昧,背后藏着什么?
这两个事情虽然不同,但是争论的焦点基本是一样的。这个争论,根源在于日本整个国家和社会对性交易行业(一般叫风俗业)的极度放纵与极度鄙视并存的暧昧态度。[全文]
-
把日本比作晚清,侮辱性有多大?
“中国”对日本的最深刻影响,我觉得并不是汉字,或者是那几座唐风建筑,而是日本在建立民族自我文化认同的过程中,尤其是在社会矛盾尖锐、历史面临转折的时刻,始终存在一个想象中的“中国”来进行比较。[全文]
-
日元大贬值,我们可以狂买塑料小人了吗?
货币快速贬值对日本的影响就是,也许在未来对经济复苏是有好处的,但是在等到未来降临之前,必须要解决眼前的问题。日本民众的要求也是很朴素很直白的,就是涨工资,或者给补助。[全文]
-
日本教科书写中国古代史,满满都是“爱”
不管是中国强还是中国弱,当日本想要找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,就总是忍不住或者说必须要对比中国。这是一个两千年的传统。[全文]
-
这次,日本网民玩起“日本到底有多弱”的冷笑话接龙
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,日本入常最不缺的,就是“美国总统的支持”。现在的日本既然已选择与美国“完全一致”,是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,除了一个名头,又有什么实质差别呢?[全文]
-
右翼“团建”,乌方扔橘子……昭和天皇的争议为何说不清?
这个决定连当时的美国人自己都觉得很微妙。当时的《纽约时报》就是这么评论的,说东京审判的被告席上有一名缺席者,他就是天皇。这样做是好是坏,只有将来才能证明。[全文]
-
日本的确没“躺平”,但……
两年之后,日本即将放弃在社会面减少病毒传播的策略,而准备转向由特定职业的人员来承担更多的责任,同时给予经济上的激励。这个转变当然有它的“科学”理由,但它并非“深谋远虑”的高级决策,而是被新冠传播压缩到角落后的不得已选择而已。[全文]
-
眼下的韩国,又让日本嗅到了“盟友”的气息
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,日本舆论对尹锡悦的当选整体是快乐的。韩国还在大选中,日本主流媒体就做了好些对尹锡悦年轻支持者的专访,为之塑造了“代表年轻人的改革者”的形象。[全文]
-
政冷乐热?冬奥期间日本对华舆论为何如此分裂
日本当前大众舆论中这种对华“并行不悖”的分裂态度,不免让人想到早年形容中日关系的那个熟悉概念 “政冷经热”。那么,借用这个概念,笔者以为今天中日关系,也许可以称为“政冷乐热”。[全文]
-
跪拜彰显了日本“不变的文化传承”?
在政治家高喊“王政复古”的明治时代,古代礼仪逐渐退出历史舞台;在日本以现代帝国主义国家之姿欲与英美争雄时,礼仪碎片被复兴了。而今天,榻榻米上的跪拜礼,成了招揽各国消费者的重要商品。[全文]
-
中国人用这种方式解构美日文化,算文化输出吗?
既然日本动漫的精神仍然停留在昭和,那就不要怪中国宅宅盯着昭和薅了。而日本媒体就常常报道一下说,中国的年轻网民又怎么热爱日本文化了,但是昭和男儿、平成废宅、私密马赛,这些中国年轻网民当中的流行词,就不见有什么日本媒体报道。[全文]
-
“连无助的老兵都要欺负!?”日本的历史虚无主义很“优雅”
当中国人说不要忘记屈辱的历史的时候,他们就会说中国人只会散布仇恨,没有人性。那么我建议他们去问一下日本的反战人士,他们很多人冒着被右翼攻击的危险,帮助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战争受害者讨回公道,他们是不是也没有人性?[全文]
-
女高中生怎就成了日本的国民图腾?
当我们在讲日本文化符号的时候,很难绕过“女高中生”,这也要多亏我们看日本这些年的各种大众文化作品。甚至大家有时候还会讲说,这个女高中生是不是就日本人的信仰。这句话用外国人的角度讲其实是一种心情,但是可能从日本人的角度讲又会是另外一种心情。[全文]
-
岸田施政演说:“听君一席话,如听一席话”
岸田在表面上强烈表明自己与前两届政府在精神气质上的差异。但实质的政策内容和政策惯性不变,还要同时兼顾日本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意愿,这就直接导致了他在对华关系的表态——看上去什么都说了,但其实又什么都没说。[全文]
-
未来,我们还会听到日本政客越来越多的“暴言”
看到菅义伟政府惨淡收场的样子,我觉得日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,恐怕很难再出传统务实型首相了,政治明星化趋势应该无法避免。而一旦政客是“明星”的话,他肯定会说出更多针对中国的“暴言”。所以我们需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。[全文]
-
靖国神社为什么逃过了战后清算?
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,这并不是一个秘密。对美国而言保留靖国神社也并不能帮助它控制日本。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从战后到现在这几十年里,靖国神社却从未被真正清算、关闭?[全文]